先前在上週五的文章「《作品介紹》Another」中有提及亞瑟王傳說,為繼續延伸主題,這回就以探究思想的角度作切入,比較在不同作品架構底下、不同的「亞瑟王」之間各異其趣的想法。

 

Fate-Zero-Mofumofu-Throw-Saber  

 

亞瑟王(英語:King Arthur)全名為亞瑟·潘德拉剛(Arthur Pendragon)。是英格蘭傳說中的國王,也是凱爾特英雄譜中最受歡迎的圓桌騎士團(或譯圓桌武士)的騎士首領,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

 

中世紀作家,特別是法國作家,對亞瑟王的出生、他的騎士們的奇遇,以及他的騎士蘭斯洛特爵士和亞瑟的王后桂妮薇兒(Guinevere)的姦情,都有不同的描述。依照傳說,他在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了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

關於亞瑟王的傳奇故事,最初如何誕生、源自何處、實際活躍的舞台卡美洛(Camelot)地理位置,皆無從查考。後世認為,亞瑟王應不是以某一位特定歷史人物作為基礎所塑造出來人物,而是一位架空的虛構角色,因此歷史記載上並無此人

至於大家所耳熟能詳的《石中劍》,據說是亞瑟王年輕時候所發生的故事;而圓桌騎士則是他繼位之後,慢慢聚集在他身邊的勇士,最多曾多達一百四十名。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桂妮薇兒皇后的守護騎士蘭斯洛特(Lancelot),和亞瑟王的表兄高文(Gawain)。

 

 

歷史中的亞瑟王

亞瑟王傳說的史實性一直被學者們所爭論。有的學派認為亞瑟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亞瑟王是一個幾乎被遺忘的,凱爾特神話中神靈的人格化。支持這種理論的學者,常常將它聯繫到威爾斯語源學,他們提出,熊神在傳說中被慣稱為「Artos」或是「Artio」。但是,據民眾所知,這些神是被歐洲大陸的塞爾特人所崇拜,而非大不列顛人。

另一種觀點認為,亞瑟是真實存在的人。雖然某些學說提出他是羅馬,或者前羅馬時代的人物,但依照大多數學說,並符合傳統神話的集合,他是生活在公元5世紀末至六世紀初,抵抗盎格魯撒克遜侵略者的羅馬-不列顛領袖。

最近的考古研究指出,在他的假設的生活時期,撒克遜人出現一次斷代(generation gap)。他的權力很有可能根植於威爾斯、康沃爾或現在英格蘭西部的凱爾特族地區。然而,關於他的權力的中心和範圍以及他擁有哪些權力的爭論一直持續到今天。

持這種觀點中最著名的人物傑弗里·阿什(Geoffrey Ashe)和萊昂·弗勒里昂(Leon Fleuriot),主張將亞瑟確認為Riothamus, 「Brettones之王」,一個在羅馬皇帝安特米烏斯統治時期活躍的人物。不幸的是,Riothamus是一個我們所知甚少的影子一般的人物,而且學者們並不確定此人所領導的「Brettones」究竟是大不列顛人還是布列塔尼人。他們中的其他人主張將亞瑟確認 安布羅修斯·奧里利厄斯(Ambrosius Aurelianus),一位贏得了對抗撒克遜人的重要戰役的羅馬-不列顛戰爭領袖,但在傳說中此人活躍的時間要多多少少比亞瑟來得早。由此,某些人主張亞瑟是AmbrosiusThus的副官,可能接替他成為領袖。

中世紀傳說他是6世紀的戰士,擁護基督教,率不列顛部落擊敗撒克遜入侵者,539年左右死於卡姆蘭戰役,後葬於格拉斯頓伯里(Glastonbury)。有一說亞瑟王是因為被部下背叛,王位被篡奪,最後鬱鬱而終。

 

400_king_arthur  

 

不同作品中亞瑟王的想法

傳說中的亞瑟王 

傳說中的亞瑟是不列顛國王尤瑟王與康沃爾公爵之妻伊格賴因的私生子,在亞瑟一出生開始就被尤瑟王託付給魔法師梅林撫養,梅林便偷偷將襁褓中的亞瑟帶離廷塔傑爾城堡,來到一個隱秘的地方將亞瑟撫養成人。後來尤瑟王死後,國內形勢動蕩不安,眾臣趁機爭權奪利,然後圓桌騎士要求梅林指點迷津,梅林說:倫敦有一塊神秘的石頭,有把神劍立在其中,若能從石頭中拔出此劍者,那人就會是英格蘭的國王。後來騎士們便爭相前往拔劍,但都無功而返。多年過後,一位騎士奉梅林之命保護亞瑟前往倫敦去觀看一場比武大賽,當時,那騎士看得心癢難耐,躍躍欲試,卻發現自己都沒帶佩劍,遂命亞瑟為他取一把劍來,亞瑟並未意識到石中劍的意義,一舉將它從石頭中拔出,交給了在一旁膛目結舌的騎士,亞瑟因此成為了王位的繼承人。

亞瑟在執政初期,這位年輕的國王對梅林顯露出了強烈的依賴。一次在與騎士格鬥中,亞瑟王拔劍而出,但意想不到的是神劍卻裂成了碎片,不禁讓他大驚失色。幸虧梅林及時出手相救,才解救了手無寸鐵的亞瑟。沮喪煩惱的國王在湖邊四處遊盪,突然發現閃閃發光的湖面上出現了一隻手臂擎著一柄寶劍緩緩升起,這便是傳說中的湖中妖女賜給亞瑟王的新神劍。寶劍失而復得,使得亞瑟王如虎添翼,又恢復了往常的神勇。

他率領著眾騎士抵抗外敵入侵,擊退盎格魯撒克遜人。他鋤強扶弱,行俠仗義,曾幫助蘇格蘭王國抵抗愛爾蘭,他還率領配下的騎士統一英國,征戰於整個歐洲大陸,甚至遠征羅馬。為了感謝亞瑟的鼎力相助,蘇格蘭國王將愛女桂妮薇兒許配給了他,但桂妮薇兒深愛的卻是英俊的蘭斯洛特騎士,即使婚後仍然無法忘懷,之後兩人秘密幽會,最終被亞瑟王發現後,蘭斯洛特被迫逐出宮廷,遠走法國布列塔尼。後來亞瑟王追蹤而至,成功捉拿了蘭斯洛特,並將他關押在了布列塔尼的一個堡壘中。同時,亞瑟王的外甥莫德雷德因違背了與亞瑟王的諾言,私自佔領了卡美洛王國,並在全城散播謠言說國王已戰死,還企圖霸佔王后桂妮薇兒。亞瑟王聞訊後,並急忙趕回不列顛,召集眾騎士,商議對策。在雙方進行對策和談時,有一條蛇悄悄爬到了一位騎士身上,那騎士拔劍欲把蛇給斬斷,於是印證著一場血腥的戰爭隨之爆發。雙方都在這場戰鬥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亞瑟王本人也身受致命的重傷,在兩名騎士的攙扶下才離開戰場。亞瑟王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此時跟隨亞瑟王的圓桌武士中只有貝德維爾一人倖存。亞瑟要求貝德維爾將王者之劍投入湖中,貝德維爾知道捨棄王者之劍即表示王將逝去;他兩次去到湖邊都未能下定決心,而回去向亞瑟王謊稱劍已丟入湖中。但都因未能正確描述劍被湖中妖女收回的景象而被亞瑟識破。第三次貝德維爾終於狠下心來將王者之劍投向湖心,這時湖中伸出女人的手接住了劍柄,隨後沉入湖中。聽完貝德維爾回報所見後,亞瑟與世長辭。他的墓誌銘為:「Hic jacet Arthurus Rex quondam Rexque futurus(永恆之王亞瑟長眠此處)。」更多關於亞瑟王傳說的文獻中講述亞瑟王在卡姆蘭戰役之後身受重傷,隨後出現了三位神秘的婦人把亞瑟王扶上一艘黑色的小船,一同向阿瓦隆(Avalon)駛去,從此亞瑟王便永遠地消失在人世間。

  

我們大致上可以整理出來在傳說中亞瑟王的性格與想法:「原則上亞瑟王是個正直耿介之人,事事都謹守著濟弱扶傾、維護名譽的騎士精神,以此為準則體現在大小事上。就描述上而言亞瑟王是個思想極為正向的英雄人物、傳說般地無缺陷;的確,他應該只存在傳說當中。總而言之,亞瑟王的故事正體現了現代人對歐洲中古世紀與奇幻歷史的浪漫想像,我們希望亞瑟王是個什麼樣的英雄,便讓他擁有什麼樣的個性與思維。」

 

king-arthur-tapestry


電影中的亞瑟王

亞瑟王傳奇是歐美創作者相當喜愛的歷史題材,無論是在文學藝術或電視電影,都不斷為人改編和引用,程度不下於希臘神話與聖經。因此許多關於亞瑟王的電影也跟著應運而生。從早年的《石中劍》(The Sword in the Stone, 1963)、到《神劍》(Excalibur, 1981)、廣為人知的《第一武士》(First Knight, 1995),到近年來的《亞瑟王》(King Arthur, 2004),不管從什麼觀點切入,至少都是從亞瑟王傳說作為出發點。

較早的《石中劍》、《神劍》這兩部電影的觀點、主角亞瑟王的人格與想法主要都與傳說中的貼近,沒有過多額外描述,自然在描述情感上甚少差異。到了《第一武士》時就開始有變化;蘭斯洛特身為亞瑟王最好的朋友,也是武藝最高超的騎士,可說是圓桌武士的典範,卻情不自禁愛上王后桂妮薇兒,導致三人在友情、愛情與忠誠之間掙扎。電影《第一武士》請到史恩康納萊和李察基爾兩位帥哥分別扮演亞瑟王與蘭斯洛特,就是在呈現這一段淒美悲涼的故事。

 

邁拉根脫離亞瑟王之後,一直想自立為王,並且併吞由亞瑟王統治的卡美洛,於是再度用計綁架桂妮薇兒,所幸蘭斯洛特冒死尾隨再度救出桂妮薇兒,英勇行徑頗得亞瑟王欣賞,縱使其他武士不信任蘭斯洛特,亞瑟王還是堅持延攬他成為圓桌武士的一員。 然而桂妮薇兒與蘭斯洛特二人熾熱激情,越演越烈,最後,終究瞞不過亞瑟王的眼睛,下令公開審判自己未來的王妃,和圓桌武士蘭斯洛特兩人的戀情。 

兩人在接受公審時,邁拉根率領大軍包圍攻打卡美洛,在激烈的奮戰中亞瑟王中箭,而藍斯洛與全體人民為拯救亞瑟王,和維持卡美洛人民的自主生活,全力奮戰搏鬥,最後亞瑟王臨終前,感受到蘭斯洛特的英勇與忠誠,傳位於蘭斯洛特,並封蘭斯洛特為第一武士。

結論是:「《第一武士》在編劇結構上改變了歷來傳說中蘭斯洛特和亞瑟之妻桂妮薇兒破壞了亞瑟朝廷的團結的橋段。甚至最後轉變成亞瑟與蘭斯洛特之間的友誼、君臣間的感情超脫兩人理應存在的裂痕。在此劇中的亞瑟王把騎士的英勇、忠誠看得比被背叛的情感還重,也講明了信任與原諒這些人善的價值,永遠為人歌頌。」

 

至於這裡提到的最後一部《亞瑟王》,雖然在票房上最終得到了大挫敗,而且並不是筆者我喜歡的史詩戰爭片,相較於《特洛伊》等,它遜色多了。但有一點,我很欣賞,就是它對於「自由」這一命題的討論。影片具有一定的內涵和哲理性,歷史背景也還原的比較真實。故事其實很簡單,講述有位武士很小的時候就當兵,15年後,成了位出色的領袖。

故事裡隱含的一個命題就是人們都很想得到的東西——自由。與亞瑟王同行的幾位武士都想早日回家,渴望自由,遠離戰爭。他們本來可以安全順利回家的,由於撒克遜人的突如其來的攻擊,他們要完成最後的一個任務。終於,他們擊退了小部分的撒克遜人。但其中一位武士卻壯烈犧牲,他為了同伴們的性命,為了同伴們的自由,犧牲了。所以,其餘的幾位武士得到自由時,只有他得不到。但他的靈魂會安息、會自由的。

之後,除了亞瑟之外,其餘五位武士都收拾行李,準備享受自己的自由。他們渴望已久了!他們黯然離開亞瑟,而亞瑟也為他們重獲自由而感到高興。之後孤身一人的亞瑟忽然遭到埋伏,此刻出生入死的同伴們竟毅然回到亞瑟身旁,為其而戰!而這時我牢牢記住了亞瑟所說的話:『你們現在有自由了,有享受自由的權利,你們可以不用為我而戰。但你們有你們的自由,如果我們勝利了,可能會獲得更多的自由!命運要我們一死,我們也欣然接受,但我要人們銘記,我們為自由而戰!


58124380-efb2-4d5d-a7af-413221b9ccc2  

 

《Fate》當中的亞瑟王

Fate/stay night》是由TYPE-MOON於2004年1月30日發售的PC平台十八禁文字冒險遊戲,也是TYPE-MOON商業化後初次亮相的作品。《Fate/Zero》則是2006年12月29日由TYPE-MOON與Nitro+合作發售的小說。為《Fate/stay night》的前傳。

在這兩部作品中的女主角Saber真名為阿爾托利亞(Arturia Pendragon),即不列顛傳說中的亞瑟王(Arthur Pendragon)。在《Fate/stay night》時是與主角衛宮士郎訂定契約·劍士的英靈,是個擁有一頭亮麗金髮與深綠眼睛的美少女Saber的性格忠誠老實,一本正經,不愛言談,也很有責任感,不過有時也會顯現出少女該有的樣子。到後半段對士郎也產生了愛情。

而她來到現世的目的:「取得聖杯並回到過去,讓比自己優秀的人成為國王。」從這點上來看Saber的思考模式與重視的價值還是參照了亞瑟王在傳說中的描述。

而在《Fate/Zero》當中,因為主角衛宮切嗣的性格與Saber有所衝突,是個為了自身堅信的正義可變得冷酷無情,對目標貫徹到底不擇手段的存在,也在作品中多次強調Saber所信仰的騎士道與切嗣的牴觸。


1217264245    



最後,筆者在文章結尾放上一段只與最後提到的《Fate/Zero》有微薄關連的影片(?)

 

本回的文章「《角色介紹》長眠於理想鄉的亞瑟王」就到這邊為止了。同時也希望抽空來到WUZO Studio觀看本篇文章的朋友們能夠有所收穫!有相關的問題或心得都可以在本部落格Studio WUZO,或者至我們的噗浪、臉書、推特及Google+當中留下您寶貴的意見,我們會仔細傾聽;當然,我們也歡迎同好做更多更廣泛的交流。那麼,期待下次與各位同好再見面的時候了,謝謝!

 

 

延伸閱讀:

《作品介紹》Another

 

相關網站:

亞瑟王中文維基條目

 

WUZO Studio 連結:

Plurk 噗浪 - WUZO Studio

Facebook 臉書 - WUZO Studio 豆知識分享站

Twitter 推特 - WUZO Studio

Google+ - WUZO Studio

 


                                                          By StudioWUZO   2012/3/5

arrow
arrow

    WUZ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